杂谈绝对——“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

近来经常在网上时常有网友编发一些关于“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的段子在朋友圈里转发供大家分享。如有一段子说:疫情过后,学校开学了:上海一大学生为了显摆,在灯迷会上出了一则上联: 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 顺念倒念完全一样,难度极大!声称是绝句无人能对。 北京大学生对曰: 香山碧云寺云碧山香。 山东大学生对曰: 山东落花生花落东山。 山西大学生对曰: 山西悬空寺空悬西山。湖南大学生的对子:湖南绣花女花绣南湖! 安徽大学生对曰: 黄山落叶松叶落山黄。 江西大学生对曰:江西明月山月明西江。海南大学生也不示弱,对曰: 海南护卫舰卫护南海。 浙江杭州的同学说出:平湖秋月明月秋湖平。扫地大妈听了随口说到:三块五花肉花五块三…。这些段子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咋一看挺有意思,但仔细分析就发现出语法不同的许多问题。

其实, “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这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小报上公布的征联游戏出句,上世纪的八十上海的杂志和中国青年报曾有过征联游戏启事,十多年前台湾某县政府也曾以重金求对,相声演员岳云鹏还把它作为作品素材演出过,使其广泛流传。由于它的通俗、机趣和难度,长期以来被称为“绝对”吸引着广大对联爱好者,应对络绎不绝。打开百度网站,应对句数不胜枚举。初阅之时,千姿百态,蔚为壮观。也觉着都出对的挺有道理,也基本符合前后回文的结构,但仔细品鉴,却发现大多似是而非,不成对仗,于联律完全合格者如凤毛麟角,可以说目前还没有一个是完全符合标准的出对。

愚以为“绝对”之所以称绝对,不仅因其内容、文字奇巧,语法,修辞逻辑上的对仗要求,而且并设置机关陷阱,增添了属对难度。应对欲求工稳、巧妙,须先分析出句的词性、结构、修辞及平仄安排等诸因素,尤须了解难点所在,做到心中有数,方能克“敌”制胜,应对成章。兹就该出句浅析于下:

1、词性、词语结构及句子成分分析

“上海”,是偏正专用名词,定语,“自来水”为主语中心语,由主谓定语(自来)与中心词(水)合成的专用名词;“来”,动词,谓语;“自”,介词补语;“海上”,方位名词、宾语。

2、修辞要求

出句系回文句,句子顺读成文,不改一字倒读同样成文。对联修辞学称为回环格。回文使其语序变化,并使部分词的词性、结构改变:句中除专用词“上海”变为方位词“海上”外,关键词“自”由“自来”中的代词变为“来自”中的介词,这种变化修辞学称为“转品”或“转类”,成为本句应对的难点所在。

3、平仄对仗

本出对除“来”字为平声外,其余全为仄声,按对联声律节奏点反声的要求,一、三、六、八,可不论,平仄皆可,但对句第二、五、七、九字位必须对以平声字。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按照语法修辞的法则尺度,鉴别对句的正误优劣,从而提高自己的属对能力和联艺水平。试举被媒体炒为“绝对”的对句:黄山落叶松叶落山黄。

“上海”对“黄山”,都属偏正专用词,“海上”为方位名词,“山黄”为主谓短语,从宽要求也可成对。“自来水”与“落叶松”看似差不多的专用名词,其实结构不同:“自来”为主谓结构,“落叶”是动宾结构。后半句语序颠倒后,“来自海上”为动词(来) +介宾短语(自海上),而“叶落山黄”则是主谓短语(叶落)+主谓短语(山黄)组成的联合短语。二者完全不能对仗。论声调,则“来自”为平仄,“叶落”为仄仄,节奏点上下皆仄,失对。

另举二例试加以分析:

列一:“下山牧马人马牧山下”。分析:“牧马人”与“落叶松”结构、平仄相同,上例已谈及,可类推。句首“下山”为动宾短语,非固定词,勉强可对“上海”;句尾“山下”对“海上”,词性相同,但尾字“下”仄声,上下同声,为对联大忌,不可成对。

列二:“前门出租车租出门前”。“出租车”与“自来水”均属城市设施常见物,专用名词,能相匹配,全句词性、结构大体一致,也相对仗。唯“出租”、“自来”均为仄平声,美中不足。窃认为此对算是目前所有出对的下联最为工对的出对了。

本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也曾给上海杂志和《中国青年报》邮寄过自己的应征出对为“海林落叶松叶落林海”,当时自以为还是很得意的应对,到后来仔细分析还是发现有许多问题,不是工对,和后来的“黄山落叶松叶落山黄”性质差不多。最近又应对出了一个新拙对“湖南温旋风旋温南湖”。或者“南海热旋风旋热海南”,请朋友们斧正。

当然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这句话语法上是没有问题的,但逻辑上还是有问题的。众所周知,上海自来水不是来自海上,海水也不能直接饮用,需要淡化后才能饮用。那么,上海自来水来自哪里呢?19世纪80年代之前,上海居民饮用水一般由挑水夫从黄浦江、苏州河及其支流河道取水,小部分饮用井水。随着上海开埠,上海工商业的迅速发展,河道污染日益严重,租界的居民迫切需要干净的饮用水。1879年10月,在沪英国商人筹组了“上海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并建造了杨树浦20世纪后,法商自来水厂、华商闸北水厂和内地自来水厂相继建成通水。这一阶段上海自来水主要采用水厂就近取水的方式,取自黄浦江下游。20世纪80年代,由于黄浦江下游污染,上海开始实施黄浦江上游引水工程,由分散取水逐渐改为集中取水,上海南部地区开始用上了水质更好的黄浦江上游水,于是,上海着手开发第二水源——从长江取水。为了解决长江口咸潮入侵时候居民不得不喝咸水的问题,90年代上海建设了陈行水库,与黄浦江一同形成了两江取水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