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丨黄河之水天上来

主播读经典,陪您说晚安。大家好!这里是闪电夜读,我是定陶融媒主播翰卿,今晚与您分享文章《黄河之水天上来》(节选)。

我的母亲是水文泥沙工程师。当年她踏勘黄河时,我正年幼,常随她到河滩边玩耍。母亲每每吟诵“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诗句。我听见了,抬头望望,河水老远,真的好像来自天尽头。

上大学后走远了,后来参加了工作。工作性质让我得以不时沿着黄河行走。我发现,上下游的黄河水是不一样的。

黄河的源头位于青海腹地,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4500米的海拔。从雪山下来的汩汩小溪,流经绿草如茵的天然牧场,宛转汇聚成水道四散的孔雀河,又挂着数不清的水泊,孔雀开屏一般在天光映射下闪闪发亮。眺望昆仑山雪峰皑皑,丽日阳光给这静穆的秘境之地涂抹了一层金光。当年周穆王乘八骏马车驰骛八极,在昆仑山会见西王母,该是经过了这里吧?

巍巍华山阻住了奔腾南来的黄河,逼其90度大拐弯。原来被高原土层挟持着的黄河,一旦向东越过三门峡进入华北平原,顿时就变成了在平地上肆无忌惮的“野马”,成了到处滚动、狂奔的地上河,一会儿从东北方向流入渤海,一会儿又从东南方向夺取淮河河道注入黄海。万年千年间,黄河携带的泥沙渐渐淤积出了美丽富饶的华北平原。

图/聊城位山灌区

我想到抗日战争时期,当年的抗日英雄是高唱着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歌声英勇阻敌的。浓稠的黄河水呜咽东流,这一段沉重的历史人们永远不会忘记。

在古代,中下游黄河因为泥沙淤积抬高河床,总是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新中国成立后,黄河堤内河床高于堤外地面的郑州段与开封段,用建造锯齿状石砌堤坝的方法抵御洪峰冲击,获得了成功。我当年每到汛期和冬季,就用架子车拉土和石头,参与加固黄河堤防的劳动。2001年小浪底水库建成,随时调水冲沙刷低河床,解决了一直以来纠缠黄河的难题。小浪底开闸泄水亦成为一大旅游景观。

今年到晋陕蒙黄河湾头采风,我亲眼见到河水澄澈、田畴碧绿,出现海晏河清之象,心中激动不已。唐代诗人薛逢在《九日曲池游眺》中说:“正当海晏河清日,便是修文偃武时。”“修文”恰当其时,“偃武”则属短视。只有文武齐备,才是黄河得以万世奔腾的根本保障。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此诗,写出了我们的民族性格和厚重历史。

文章来源:中国作家网、人民日报

作者:廖奔

主播简介:

定陶融媒主播齐翰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