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年节文化食俗又称节庆食俗,专指年节期间具有传统文化色彩的节庆食品和饮宴风尚。它渊源于农事活动的调适、祭祀典礼的传承、宗教活动的熏染、神话传说的积淀、英雄人物的纪念和社交游乐的需要,并且具有历史性、准时性、全民性、多样性和传说性等特征。本文将给大家介绍中国一年中的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除夕八大节日的传统文化食俗,看看跟您家乡的传统节日食俗有何差别。
春节
俗称“过年”
56个民族中,53个民族过年
藏族、白族、傣族传统不过年,逐步也被渲染
腊尽春来,农事休整
过年前后延续20多天
六大显著特点:历史最久、参与人最广、活动最丰富、庆祝最隆重、场景最壮观、食品最精致
汉族过年
掸扬尘、备年货、杀年猪、贴春联、放鞭炮、看冰灯、逛花市、闹社火(舞狮、玩龙灯)、走亲戚、上祖坟......
杀年猪
在节食上
主要有年糕、饺子、全鱼、肉圆、面条煮饺子......
“年年高”——年糕
&34;万万顺&34;——饺子
&34;年年有余&34;——全鱼
&34;红红火火&34;——烧肉圆子
&34;金丝穿元宝&34;——面条煮饺子
少数民族过年
又是一番景象
蒙古族是围坐火塘吃&34;扁食&34;(水饺),酒肉剩得越多越好,象征来年富裕
彝族是吃&34;坨坨肉&34;,喝&34;转转酒&34;,互相赠送,以示慷慨大方
普米族是三声号炮为令,家家在火塘边用肉、粑、酒祭祖
壮族是包制一尺多长、五六斤重的大粽粑,显示富有
侗族是各村芦笙队大会串,演奏到哪里就在哪里摆宴
高山族是全家围炉吃&34;长年菜&34;,敬祝老人福寿康宁
蒙古族过年
彝族过年,吃&34;坨坨肉&34;,喝&34;转转酒&34;
普米族过年,在火塘边用肉、粑、酒祭祖
壮族过年制作的大粽粑
侗族过年的芦笙队大会串
侗族过年吃的“长年菜”
元宵节
俗称上元节或灯节
起源说法多样
以汉明帝刘庄从印度求来佛经,诏令上元夜&34;燃灯供佛&34;,百姓家家挂灯,演化为节为常见
在正月十五之夜
节俗主要是观灯赏月、猜谜杂兴和合家欢宴
前后延展3~10天
元宵节节食主要是元宵
它古名汤团、汤丸或圆子
因犯&34;袁消&34;的忌讳
1913年被袁世凯更名为&34;汤圆&34;
元宵有吊浆汤圆和摇元宵两种
以宁波汤团、上海鲜肉汤团、潮州四式汤团、成都赖汤圆为最佳
中国大部分区域元宵节以吃元宵为主
也有一些特殊食俗
东北的元宵节爱吃冰果、冰点和冻鱼肉
广东的元宵节妇女喜欢&34;偷青&34;(偷摘他人园中的生菜),拌以糕饼煮食,以之&34;去百病&34;、&34;求吉庆&34;
宁波汤团
上海鲜肉汤团
成都赖汤圆
东北冻果
广东生菜(生财)煮糕
清明节
现在也称为“寒食节”
清明是二十四节之一
因&34;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34;得名
多在公历4月5日前后,
据说是为纪念春秋时期被晋文公无意烧死的晋国名臣介子推
清明节有&34;禁火&34;、&34;冷食&34;并祭扫祖宗和先烈陵墓之俗
节庆主旋律是寒食与扫墓
活动主要有农夫备耕、文人踏青、仕女郊游、儿童戴柳(以柳条作帽)
斗鸡、拔河、打马球、荡秋千、放风筝......
亲近风和日丽的大自然
在食俗方面
清明节习用面团制成&34;枣锢飞燕(飞燕状的枣泥铭饼)&34;插在门相上,
互赠&34;画卵&34;(雕刻上色的剥壳鸡蛋)
举行野宴,品尝青精饭(乌饭树叶汁染糯米煮成,其色乌青)、桃花粥、子推饼、醋酪(甜米酒和奶函)、馓子等
枣锢飞燕
清明画鸡蛋
青精饭
子推饼(枣糕)
端午节
又称龙子节、诗人节、龙船节或解粽节
时在农历五月初五
它的传说最多,有20余种
为了纪念
爱国诗人屈原
替父雪耻的吴国大臣伍子胥
安贫守节的介子推
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
投江祭父的曹娥
......
实际上,古人认为五月是个&34;恶月&34;
因此主张&34;避恶去毒&34;,并因此产生许多习俗
小儿涂雄黄、佩香袋、挂药包、系五彩丝带
出游避灾、露天饮宴
赛龙舟、吃咸蛋、吃粽子、赶花山......
端午节
端午节习俗
中秋节
又叫团圆节
中秋正式成节起源于北宋
时在八月十五夜,因其正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
其传闻有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唐明皇游月宫、杨贵妃变女神、刘伯温用月饼作为起事信号推翻元朝......
活动繁多
烧斗香、点塔灯、舞火龙、卖兔儿爷、拜月、赏月、斋月......
节食有月饼、桂花糕、鸭肉、新藕、香芋、柚子、花生、螃蟹、西瓜......
近年来
月饼是中秋节的标配食品
中秋节吃月饼可以加深团圆的气氛
中秋晚上,都把西瓜、月饼等最圆的果品、食物,放在院中的桌子上供月
为了吉利,人们在供月后都要吃点月饼,庆祝团圆
朝鲜族会请老人登上高高的&34;望月架&34;,敲长鼓,吹洞箫,跳&34;农家乐&34;舞
侗族青年习惯在此日&34;赶坪&34;(赶集),演奏芦笙,男女对歌,谈情说爱
傣族则是鸣放火枪,围坐饮酒,品尝狗肉汤锅、猪肉干巴、腌蛋,谈笑望月,企盼生活美好。
嫦娥奔月
中秋月饼
桂花糕
重阳节
又称登高节或菊花会
重阳之俗始于战国时代,正式定节是在中唐
时在九月初九,因为九为阳数,两九相重,故为&34;重阳&34;,又称&34;重九&34;
起源有四种说法
秋游登高
避灾躲祸
中原先民拜天之礼
道教徒入山求仙
此时秋高气爽,山青云淡,古人喜欢结伴郊游,畅述情怀
习俗有骑射逐猎、祭奠先祖、登高远眺、赏菊赋诗,以及插茱萸、饮菊花酒、吃螃蟹、品尝重阳花糕与九黄饼
重阳节本源应是上古的山石崇拜和天象崇拜
现在被赋予避邪、长寿的主题
在部分地区被转化为敬老节后,仍带有神佛色彩
中国历史上,歌咏重阳的诗文甚多
王维的&34;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34;最负盛名
重阳节插茱萸
重阳节食菊花
重阳节变为“敬老节”
重阳花糕
九黄饼
冬至节
又称亚岁(第二个年)
冬至之俗,始见于周,汉代列为令节
时在农历十一月
民间有&34;冬至大如年&34;之说
所谓&34;冬至&34;,是指冬季到了极点
古人认为此日阳气始生,故视作二十四节气的起点
活动主要有祭祖先、祭煤窑神、赶庙会、喝米酒、吃长线面、吃冬至肉、吃冬至团、吃焜钝、穿新衣......
各地食风不尽相同
南方过节先扫墓,后饮宴
名目有&34;献冬至盘&34;(此盘备全荤素料物,可制成一桌酒席),&34;供冬至团&34;(堂素馅的米制品),&34;分冬至肉&34;
北方则是&34;银钝拜冬&34;或&34;羊肉熬头(用羊肉汤补脑之意)&34;
继承古代&34;冬至银钝夏至面&34;的遗风
冬至节赶庙会
冬至节吃长线面
冬至节吃冬至肉
冬至节吃冬至团
除夕节
又叫大年夜
是56个民族共有的传统文化节日,流行于全国各地
&34;除&34;是旧岁将尽,至此而除之意
&34;夕&34;是夜晚,泛指腊月最后一天
到了子夜,辞旧迎新,便是春节降临
所以古人有&34;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34;的说法
除夕守岁,源远流长,从周朝至今,一脉相存
节俗有贴春联、挂神像、请祖灵、烧松盆、给压岁钱
最主要的是喝分岁酒,吃团年饭
团年饭有宿岁饭、年根饭、合家欢、万年粮等叫法,款式不一
北方必有&34;更年饺子万万顺&34;
南方必有&34;百事顺遂年年高&34;(年糕)
还有全鱼、肉圆、嫩鸡、肥鸭、金银米饭之类,洋洋洒洒10多个盘碗、象征着&34;和和美美&34;、&34;年年有余&34;
“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民俗如此,食俗也如此。但中国的传统节日大致相同,地方食俗会有不同,不知道您所在的地方,关于传统节日有什么样的文化和食俗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说出自己所在地的年节食俗,便于大家对中国传统节日的食俗了解更多。
谢谢大家品读。我是烹饪与营养老师——食悟者。喜欢本文的朋友欢迎转发、点赞、收藏,喜欢食悟者文章的朋友可以点击关注,获取更多营养美食及美食文化。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