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
背景介绍
“谏逐客书”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写的一封劝谏信,写于1079年。当时,苏轼被朝廷流放至黄州,他在这封信中劝谏吕大防放弃诉讼,痛改前非,重新追求清廉和正义。
原文
大人:
吕太史,自先人以来,累世为清流,名重一时,人人称赞。而今日之吕大防,自熙宁初为政,天下归之清明,五十馀年间,赫赫扬扬,宠名益隆,大功大德,衣冠楚楚,何以言不显,何以言不重?
是以海内之人,莫不视吕大夫为全室之重,尊之若神。然吕公亦有欠缺之地,虽时人多短其过,而陵夷之声不绝于耳,此其不详之处也。
大人以德为世范,所以济物达人,所以高卧无为。但吕公之于此,多所忘寝废食,倦怠于事,有闲暇无所用之,是以在职之时,无所为而无所成也。
明月之照溪壑,其辉烂然可爱,而非天然之照彻也;讴歌之动人心魄,其哀壮宛转,而非天然之歌声也。
由是观之,吕公之所以留芳千古者,且因其人情之简直,不若他人之率巧;廉耻之慨烈,不若他人之见异而毙。
今吕公病危速笃,陛下甚以安之。且自入翰林以来,蔡州、杭州大狱,事闻海内,百司莫能决者,公以法度决之;箱之灾闵之败,公以治理成之;窦燕山贪黩,愤仁发义,公以爱民怀士之心所以怒其暴也;近日自缢之囚,调之再审,公以极法面之;彭城之狱,公力疏指敕,不日数百奸民蒙于旧狱。此诸事者,皆公生前典型也。
公秉性躁疾,嗜酒好色,时有见于世人。然法铁如林,理果如石,童蒙有欺,猾吏有贫,不避重宝,不畏祸患,此非欲其人之过,而身之不屈也。
大人,吕公之于法则以不苟取容为要事,而于人则以微言谦让为纲纪。小人闻之,则不敢趋利,贤者犹以为有用也。当贵盛之世,人情必显尚贤,官箴之中,必以清廉为先。今吕公临终之际,或有不敬之言,或有闲议之论,吾恐其所以千古而名不显者,不先每以清廉自处,或吾中三就而有故障者,不先每以清廉自宽也。
大人,此臣之所以敢谏之者,非欲长叙吕公名相,而以冥冥之中,愧吾子夜之心,告之于大人也。
愿大人驱除公心之阴云,速归于太平之世,能楷模吕公之节操,自复重名千古,不拘寸阴之利,以图光大道德,是后昆孝以勉之,则幸甚矣。
翻译
大人:
吕太史祖先及本人都是清流,名望很高,备受人们的赞誉。而今日的吕大防,自熙宁年间开始做官,天下都认为他很清明,五十多年,在官场上志得意满,宠名日隆,有着伟大的功绩和品德,衣冠楚楚,多么辉煌,多么重要!
所以,人们都认为吕大夫是全国之重,尊如神明。但吕公也有欠缺之处,虽然时人多短其过,但举国侵扰的声音一直不断,在这个地方他做得不详细。
大人以德为世范,所以治理物品可以达到人,所以可以高卧不做事。但是吕公因为这个很多忘记了睡觉和吃饭,对事情感到疲倦,有闲暇时间无所用之,因此在职期间没有做任何事情也没有成就。
月亮照射着山川河流,它的光辉很美丽,但不是天然的照射力;歌唱动人的人心,它的悲壮曲折,但不是天然的歌声。
由此观之,吕公之所以留芳千古者,且因其人情之简直,不像他人之容易骄傲;其慷慨烈性的廉耻,不像别人那样受不同的观点和自我毁灭。
今天吕公病危速笃,陛下十分关心他。自从他成为翰林以来,蔡州、杭州的大狱事情在举国上下被关注,但是所有的政治机构都不能决定该怎么处理,他究竟用什么法度处理的;箱子和灾难的败北,他都把它们治理好了;窦燕山的贪污,愤怒的人们诉求公正,他愤怒起来,并用他的爱民心怀士之心怒斥暴行;近来自缢之囚,他再审,并让他们接受极刑;彭城狱中,他力排众议,不断发出政令,不到数百罪犯仍旧呆在旧牢里。这些事情都是吕公一生的代表。
公性躁疾,热爱酒和色情,有时会让路人见到他。但是他的法律像钢铁那样铁,它的原则像石头一样坚固,不顾小孩是否欺骗,还是诡异的代理,不怕流言蜚语,不惧祸害,这不是因为他想要这样做,而是因为他的态度坚决。
大人,吕公在法律方面以不苟取容为要事,在人际交往方面以微言谦让为纲纪。小人们听到这些话,就不敢忙着追求利益,而聪明的人会认为这很有用。在这个尊贵的盛世,人们往往会崇尚贤能,在官员中,清廉往往排在前面。今天吕公即将去世,或许会有不尊重的话语,或许会有人议论纷纷,我担心他没有时刻以清廉自处,或者我因为身体原因而有障碍的人也没有以清廉悔过。
大人,我之所以敢劝说,是因为我希望长时间阐述吕公的名望而以现实之眼指出吕公做的不足,我将此告诉大人。
愿大人驱除公心之阴云,速归于太平之世,能楷模吕公之节操,自复重名千古,不拘寸阴之利,以图光大道德,是后昆孝以勉之,则幸甚矣。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